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
从影像资料中看到的陈碧莲,面容俊俏、气质不俗 ,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中透着一股灵气,看得出来,这是一位读过很多书也很有思想的女性。
陈碧莲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,不过,其中最令人惊讶的还是非她的感情史莫属:上世纪50年代,陈碧莲顶住巨大压力,执意与共同生活近20年、曾经一起经历过战争年代洗礼、刚刚升任正部级的丈夫郑洞国离婚,然后很快嫁给一位上海资本家。
而在很多年后,她又不辞劳苦奔赴北京,千方百计谋求和郑洞国复合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一、一见钟情
陈碧莲女士家世显赫,她的父亲陈鸿藻是我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法律学者之一,从日本留学归来后长期在中山大学任教,在法律方面亦有不少开创性的成就。
如此优越的家境,陈碧莲自然也是深受熏陶,不但从小就出落得亭亭玉立,还是一位内外兼修的女子,追求者数不胜数。
陈碧莲自幼酷爱读书,语言天赋尤其出众。那个年代,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女性本来就非常罕见,陈碧莲更厉害,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说起来几乎没有违和感,加上她出众的形象气质,很快就成为了圈子里有名的才女。
陈碧莲的第一任丈夫是郑洞国。认识郑洞国的时候,陈碧莲只有17岁,涉世未深的她自带一种天真无邪的气质,看到郑洞国盯着自己看一下子羞红了脸,让郑洞国非常动心。
郑洞国比陈碧莲大了13岁,他与陈碧莲相识,其实源于一次巧合。
郑洞国有一位好友,他的太太正好是陈碧莲的表姐。最初,郑洞国并不知道这层关系,直到有一次他去南京探望自己这位生病的好友,恰好碰到了陈碧莲。
尽管年龄悬殊多达13岁,郑洞国还是禁不住对陈碧莲发起了追求。
30岁的郑洞国,当时正是事业有成、意气风发之际。出身贫寒的郑洞国,从小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,1919年“五四”运动爆发之时,年仅18岁的郑洞国亲自走上街头,和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军一起为革命救亡运动摇旗呐喊,号召大家抵制外来入侵者。
从那时起,郑洞国就似乎注定要走上革命的道路。
1924年,郑洞国考入黄埔军校读书,那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恰好是周总理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郑洞国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,1933年,郑洞国奔赴东北战线,在严寒之中不顾敌众我寡的巨大劣势,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,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郑洞国与陈碧莲的这次相识,就发生在他奔赴抗日前线之前。
年龄相差那么多,郑洞国敢追求陈碧莲,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。虽然参军没几年,但郑洞国已经是蒋介石麾下17军2师4旅的旅长,虽然官职不算高,但地位是实打实的,可谓是军中的希望之星。
收入方面,郑洞国也是相当可观,虽然工资收入基数不高,但是作为旅长,郑洞国还有一笔数额不小的“特支费”,两者结合在一起,郑洞国一个月大概能有一万大洋以上的收入。
二、战时相濡以沫
陈碧莲从小生活条件优越,嫁男人首要的标准就是经济条件要足够好,一般的男人还真养不起她,当时的郑洞国在经济方面没有任何问题。两人开始频繁约会,除了喝茶聊天之外,有时候还会步入舞池,相拥着翩翩起舞。
度过这段蜜月期后,郑洞国与陈碧莲很快结婚,他俩的结合,也被视为“郎才女貌”结缘的佳话。
感情最好的时候,陈碧莲其实也是郑洞国的贤内助。婚后不久,郑洞国便投入到激烈的战争中,从台儿庄战役到昆仑关会战,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都少不了郑洞国的身影,陈碧莲
一方面为郑洞国为国建功感到自豪,另一方面也饱尝了离别相思之苦。慢慢地,她也开始不时去军队看望郑洞国,他们的感情看上去是那么地令人羡慕。
1939年,郑洞国被派到云南与日军交战,陈碧莲作为家属随同征战,在一线,她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救济战士和家属,让郑洞国在军中威信大增。
1943年-1945年,郑洞国又被派到印度战场打仗。这次甚至要跨国征战,陈碧莲自然是依依不舍。陈碧莲不远万里追随他来到前线,整整两年的时间,陈碧莲无怨无悔地陪伴在郑洞国身边。
看到妻子千里迢迢来到艰苦的作战前线,郑洞国万般感动,他特别感激眼前这位与自己相守的女子,也对自己和陈碧莲相遇感到无比幸福。
从印度回国后,郑洞国被任命为国民党京沪卫戍副司令,授予中将军衔,他们一家人也来到了上海。陈碧莲满心欢喜,她觉得吃苦的日子终于结束,他们夫妻两人还接收了一个养女,陈碧莲觉得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要来了。
然而,和平的日子没能维持太久,战火再度爆发,1948年,被派驻到东北的郑洞国被围困在长春。得到消息后的陈碧莲给他写信,劝他以大局为重,不要做无畏的抗争。
到了9月中旬,辽沈战役爆发,蒋介石屡次命令郑洞国必须突围,然而这对已经兵乏马困的国民党军队来说谈何容易。在蒋介石的再三催促下,直到曾泽生率领的60军起义当晚,郑洞国依然在伏案制定突围方案。
“必须战斗到底!”尽管知道形势不妙,但郑洞国还是依然决定死守;部下一再劝他认清形势,但郑洞国又挂念上司对自己有知遇之恩,迟迟拿不定主意。
正当郑洞国左右为难之际,他的下属已经先行向解放军投诚,随后挟持郑洞国出城,长春正式解放。
这时候,远在上海的陈碧莲,一直牵挂着丈夫的一举一动。听到长春解放的消息,陈碧莲也松了一口气。
三、决绝的离婚协议书
解放后,郑洞国和陈碧莲一起被安排去哈尔滨生活。冰天雪地的哈尔滨,让习惯了南方温热潮湿气候的陈碧莲极不适应。1952年,郑洞国接到北京发来的通知,邀请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,搬到北京生活。
如果郑洞国成为全国政协常委,从级别上来讲,郑洞国属于正部级,而陈碧莲也将成为“正部级太太”。
不过,郑洞国和陈碧莲之间的感情也是从这时起产生了隔阂。陈碧莲早已厌倦了在北方的生活,她不想再次经历旅途劳顿,陪着郑洞国到北京生活。
